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個人比較認同 哲學家 的觀點

從人類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來討論的話,採集與狩獵是原始人最主要的食物來源,但是隨著農業技術的出現,也就是新石器革命(農業革命)的發生,從原本不穩定的肉類食物為主,發展為以穀物與澱粉類居多而且相對來說好種植的糧食,此結果為人類的生活轉成定居而越趨於穩定,人口數量相對增加,可以種植作物的土地變成為了私有財產出現的關鍵,人們之間的差距便開始產生了土地的多寡,突顯出地位之間的不同,也同時發生了有人願意「合作」以付出自身勞力的方式換取可以利用的資源,奴役制度就此誕生了。
總而言之,這一切不平等的開端關鍵在於人類對於自然資源(最主要是土地),佔地為王的能力使得每個人有所不同。詩人所提出的觀點: 金、銀乃使人類沒落的論點亦可同理論證,礦產是來自於土地的結晶,想要把握礦產,土地依然是關鍵,差別只是在於礦產中就有枯竭的一天而已。馬雅文明的阿茲特克帝國沒落也是因為西班牙人對於金、銀的喜愛而導致的。
雖然,現今人類社會的繁榮與文化發展和農業的出現脫離不了關係,但是隨之而來的奴役制度與殖民文化亦是它所造成的。每個人對於人類沒落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是我覺得就最初的關鍵仍然是鐵和穀物。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1. 我贊成詩人和哲學家的見解,治金術和農業技術還沒發明的社會,處處充滿了貧窮與飢餓,人類最基本食的需求如果沒有滿足,自然不會朝文明進步,但朝文明進步的代價,就是要犧牲掉弱者的權利和自由,為了滿足富貴者更多的慾望與權力,表面上制定的法律與制度看似是為了國家與人民,但其實是合理化的鞏固了上位者的權力,賦予他們更多的力量,剝削了生產階級的利益,造成了社會的不平等。
  2. 制度與階級的產生,雖然帶來了文明與國家的穩定性,但必須加以探討的是,其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社會公平、貧富差距、財富分配、富者恆富等社會問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道理就不適用於社會問題上,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所差異的,民族的不同、性別的不同、家庭環境的不同、財產的不同,創造出了齊頭式平等和立足點平等,必須以不同的平等來看待不同的人,才能有真正公平合理的社會。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中提到:「冶金術和農業這兩種技術的發明,引起了這一巨大的變革。使人文明起來,而使人類沒落下去的東西,在詩人看來是金和銀,而在哲學家看來是鐵和穀物」。在談論我贊成哲學家的想法還是詩人的見解之前,我們得先來聽懂哲學家和詩人分別在說什麼。

n   哲學家
    哲學家之所以認為鐵和穀物使人類文明起來,是因為他認為這兩者是人類走向社會分工的必要因素。文明的誕生必須依賴穩定的農業,因為農業生產帶來充足且穩定的糧食,使人類不必如過往般需要從事漁獵、採集等游牧性活動。農業的出現也使人類社群逐漸變大,人們開始出現社會分工,如為了耕作出現了製造農具的產業、為了管理社會出現了統治管理機構(部落和國家出現)……等。從上述可知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歷史文明的起源,而農業社會的出現更帶出了社會分工制度。
    帶來社會分工的鐵和穀物既然可使人類文明起來,那它必然也是沒落的根源。分工後的社會,社群可能需要武裝力量來保護社會所共同產出的產物或掠奪周邊社會的產物,故出現軍隊。至此,人類社會開始了永無止盡的爭奪。

n   詩人
    而詩人之所以會說金和銀才是使人類文明起來和沒落下去是因為他們看重金銀的稀有性。金銀在農業之後的城市貿易時代,被廣泛地視為一種貨幣,人們利用金銀相互交易,在不同社會之間交換自己所沒有的產品,這樣子的合作使人類文明進步了起來。
    但在物以稀為貴的前提之下,人類因為已經進入了農業穩定的社會,他們想當然可以開始爭奪更貴重且稀有的物質以增加財富。且從後來的城市貿易時代到近代的金本位時代,金銀都依然是人類財富的象徵。既是財富,貪婪的人類也如同戴上魔戒般為了他永無止盡的爭奪。

       在看懂哲學家與詩人的想法之後,我比較認同哲學家的說法。
       對於哲學家的看法我近乎直覺的認同,因為我認為哲學家所想更是根本的理由,並不是鐵和穀物本身帶來了文明和沒落,而是其間接影響所至的社會分工帶來了巨大變革。如果盧梭這段話中的哲學家和詩人共同認為人類社會在他們說出這段話的時刻已經是沒落的(如果他們不認為是沒落就不會提出金和銀、鐵和穀物帶來沒落),那麼我會認為哲學家所講述的更為基礎,他所描述的是人類從農業之前到農業之後,但詩人所說卻單單只有說明農業之後。

       另一個理由是,我認為若非農業社會的開展,人類在還沒吃飽之前或許根本沒有心力去搶奪金銀。一如沙漠中口渴的人需要的是一杯泉水而非滿滿的石油。鐵和穀物就像是泉水一般,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更為基礎且重要。

        最後,我想有一個理由可能是盧梭所想要說的,因為鐵和穀物所帶來的社會分工,使人們相互依賴。原本的享受變成了習慣,最終成為了人們真正的需要,一旦失去這些享受,人們的痛苦遠大於享受時的快樂。於是我們因為依賴他人而共同文明,卻也因為依賴他人而共同沒落。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1. 若要比較「金與銀」和「鐵與穀物」的重要性,我想「鐵與穀物」是較為重要的,因為「金與銀」沒了便可讓填飽肚子的人們去賺取,以勞務來換取財富,若連「鐵與穀物」都沒有,人們將會連耕種生產的能力都沒有,如此一來,更不可能有精力去創造財富。因此,我贊成哲學家的見解。
  2. 首先,要先為鐵和穀物下定義,「鐵」是生產工具,「穀物」則是經由生產工具所生產的產品,同時也是填飽人們肚子的糧食。因為鐵的出現,可以製作成各式各樣的器具,因此人們可透過這些器具去耕種,而耕種出來的這些產物便可以填飽人們的肚子,因為滿足了生理的需求,文明將會更加茁壯,不再有人會餓著肚子,只要糧食沒有了,便能加以耕種,不必為了糧食而擔心,也因為要種植人們會長期定居在一個處所,不會任意移動,從此不再居無定所,這樣文明更有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萌芽。
  3. 文明在穩定的狀況下慢慢的發展,因為人們有鐵和穀物,可以不必害怕會有缺糧的危機,因此人們將沉浸於這樣安居樂業的生活中,享受其中的自在與快樂,這時,這裡的文明將一直停滯不前,因為人們認為這樣的生活是他們所嚮往的,在這裡不會餓肚子,也不會流離失所,更不會與家人分離,這樣的日子正是他們所期待的,這樣一來,文明從此不在萌芽,停留在這樣的狀態,就像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因此人們可以因為「鐵與穀物」而文明起來,同時也能墮落下去。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1. 盧梭所說的沒落,應該是人類不再如原始的純樸本性,而終日生活在社會的框架之下,失去自由,更要處在不平等之中。
  2. 農業與冶金,人類有了發展出了農業與冶金能力,開始分工、合作,人們之間的互相依賴加深,甚至產生社會、制度。從私有制產生開始,人的不平等便出現。有了這種共同體的出現,讓人類分工,從此生活得不平等。文明的形成,對人類來說,解決了基本溫飽問題,在閒暇之餘可以從事其他活動。人類建立共同體,形成文明,有了基本社會規範和意識形態基礎,這些為人可以共同生活立下基礎。但是不是也因為建立共同體,讓人生活在一起,彼此間衝突的機會反而增加,使得不得不訂定報復的規範,讓人遵守,以防衝突。但報復的殘忍程度,反而使人類退步,失去自然善良的狀態。
  3. 在還沒有貨幣、商品交易的時候,人以物易物,自己與他人換得基本所需即可。在貨幣、商品出現時,金錢可以換得許多東西,人的慾望更多,想要得到更多。而用錢可以得到勞動、土地,或是任何可以以金錢換得的事物。金與銀對人類不平等的狀況,又再加深,人類的慾望更多。原先的不平等,有增無減。
  4. 盧梭認為社會與法律給弱者新的桎梏,給強者新的力量。最開始,人類因為利益,或其他考量,而彼此結合在一起,進而形成社會、制定規範。人類的不平等產生之時,也就是人類沒落之時,因為相互結合而形成社會、規範,並繼續相互爭利的心態,也缺乏追求進步的心態。當社會制度建立,私有制獲得保障,一部人的利益獲得保障,另一部分人卻在制度之下為人奴役。人繼續為利益而競爭,私有制需要社會制度來維繫,私有制是因為農業活動所產生,因為土地需要而產生,這些不平等事實進一步成了制度。所以我認同哲學家所說,人類的沒落始於農業與冶金。因為農業產生私有制,又在形成社會、制度。金與銀則沒有形成制度規範人,他可能是加深了原有的不平等。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詩人與哲學家所表達的「使人類沒落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物品。就物品的性質不同進而影響的歷史,則可分別解釋:

  1. 詩人口中的「金」與「銀」,是世人眼中的「稀有品」。因其數量的有限性,及其本為金屬的延展性及光澤深受人們的喜愛,故其價值如水漲船高的攀升。而人類欲望之無窮盡,加上其貪婪且自利的本性,互相搶奪及戰爭隨之發生。而戰爭即是使人類文明沒落、甚至於倒退的最大元凶。另一種原因為「貨幣」的出現,「金」與「銀」為最一開始充當「貨幣」的物品,而貨幣的誕生,象徵著商業交流的進步。但商業越是進步,則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的情況即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會造成交流頻率的下降。而人類的文明即是建立在「互相交流」的基礎之下,交流頻率的降低,可能是詩人眼中人類沒落的一種原因。
  2. 哲學家口中的「鐵」與「穀物」,「鐵」在被發明之初,本是只為了農耕而出現,但卻隨著冶金技術的提升,產量的提高,而其用途便漸漸廣闊,「戰爭」即是其多種用途中的之一。至於「穀物」的出現,曾有科學文獻指出,人類歷史上因穀物的出現,首次出現「蛀牙」及其他生理上的影響。這是否可以解釋成自從穀物出現後,人類的病痛開始多了起來?而生產技術發達的現在,連帶穀物本身的高熱量,也使現代人的健康更容易亮起紅燈。健康與否,是決定人們是否進行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類開始沒落,極有可能是因為其健康及身體狀況不如前人。
  3. 綜上所述,對於「使人類沒落的東西」,我較贊同哲學家的說法。因為對比可能使戰爭爆發的因素:「金銀」及「鐵」。「金銀」雖是使爭執爆發的誘因,但若無「鐵」作為征戰的武器,人類豈會死傷如此慘重?又比較「金銀」與「穀物」,作為貨幣的「金銀」也必須要在人類互相交往、商業往來的情況下,才有機會誕生。而作為「交流」的基礎中的基礎,也就是上述提過的「健康」。而「健康」深受「飲食」影響,「穀物」的影響力較「金銀」更強烈。因此,我更同意哲學家口中所述的:「使人沒落下的是鐵和穀物。」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1.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的運用自身最有價值的資產智慧與創造力,成就及發明利於生存和進步的技術。當然這些技術使人類社會產生許多正面的變革,但一方面也帶來了各種『沒落』。因此,我們必須來探討使人類沒落下去的東西是什麼?是詩人覺得的金和銀?還是哲學家認為的鐵和穀物呢?
  2. 在我的觀點看來,穀物和鐵代表爭奪資源,金銀則是人類空洞的慾望。先從穀物和鐵來看,這是人類為了滿足生存的需求。人和人之間互相殘殺,為了活下去不擇手段,顯露所謂人類的獸性。這是一種經濟方面的沒落。
  3. 金銀是人類欲望,是一種精神上的墮落。盧梭曾說過:「不管到了哪裡,我都一直留戀那令人愉快的悠閒生活,對唾手可得的富貴榮華毫無興趣,甚至厭惡。」文中的富貴榮華是金銀,是人類貪婪和慾望的象徵。
  4. 因此,我認為詩人和哲學家是站在不同的立場來看使人類沒落下去的東西。人類永遠都必須爭奪資源,更何況當今資源越來越少,想要達到人人溫飽和資源充足的平等社會是不可能的;而人類對金錢和權力的慾望也會持續下去,只要有利益關係,精神上的墮落可謂永遠存在,所以我既贊成詩人的說法也贊成哲學家的見解。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1. 我贊成詩人的說法
  2. 我認為在盧梭的這段話中金銀和鐵穀並不僅僅是實物而是有更深一層的含意分別代表著錢財及必需品。如此不同的兩種事物的存在,分別看在詩人與哲學家的眼裡,竟都會導致人類文明與沒落,實在值得探討。
  3. 但在探討使人文明及沒落的為何物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文明與沒落的定義究竟為何我認為文明是人類脫離自然狀態和睦地生活於「社會集團」中的狀態而沒落則是穩定的社會逐漸混亂甚至步向毀滅回歸於渾沌的過程。回到主題,到底是對錢財抑或是必需物的渴求,會導致社會如此巨大的變革呢?
  4. 就個人而言我較為贊同詩人的看法。在人們尚未文明化時,人口稀少、資源十分充裕,每個人都各取所需,相處融洽。但隨著人口的增長,資源不再是充裕的了,因此人們不得不開始為生存動腦加速人類的思想能力並與其他人競爭或者合作,成就了文明。與此同時,由於人們製造出越來越有效的工具及附加價值高的事物,如知識及技術,導致以物易物難以計算,金與銀就此出現了工具和附加價值高產品成了對人有價值的財產,於是人們便產生了佔有財產的慾望和相應的私有觀念。此等觀念使人與人之間有了貧富與高低之分,由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就產生了造成社會的不和諧甚至是分裂與對立促成沒落。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1.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比較認同詩人的看法,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金字塔中,他將生理需求擺在最下面。在文明的演進中,是先有了鐵與穀物,人類才能有最基本的溫飽及繼續生存的能力,在人類最基本的溫飽能夠被滿足後,才有其他的時間、心力去發展其他的事物,也就因為這樣,人類的文明漸趨複雜,後來才有辦法煉製金與銀,進而有了財產制度的產生。
  2. 隨著財產、金錢的出現,人類開始追逐於財富,使得人類社會不像以往那麼單純,有人開始以不擇手段的方式奪取財富,有人會為了個人利益,將個人成本加諸於社會上。當這些心機、手段的出現不是為了基本生存,而是單純為了追逐財富,人類自始變開始沒落。
  3. 也許有人會覺得是因為有了鐵與穀物,才會造成了金與銀的爭奪,但是這是一個歷史的脈絡,我認為問題在於金與銀本身引發了人類貪婪的本性,而不是在鐵與穀物本身的價值上,就像是有個人犯了罪,但我們不能把責任歸咎於其父母身上,就因為他們生下了這個罪犯。由此,我贊同詩人的看法,認為金與銀的出現是讓人類沒落的關鍵。

槍砲、病菌與鋼鐵

  1. 對於這兩者來說,對於詩人所說的金跟銀使人文明起來,而使人類沒落下去』這個觀點較為認同。
  2. 敘述人類的生活起源,無非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居無定所、狩獵、游牧,然後開始發現種子,開始進行農業生產,進而從居無定所轉變為定居的聚落,最終發展成國家,從以上來看,種植穀物或是運用鐵來進行各種生活及狩獵是人們所必須的,然而,我認為真正使文明發展與沒落的卻是金與銀,先單就就古文明來看,人在生活上有各種擅長領域,當自己的所需而無法自給自足時,人會產生各種交易的方式,從早期的以物易物到確立物品價值及貨幣制度,文明的興起,是由金與銀所帶動,金與銀所象徵的是一種交易的制度,賦與文明開端最基本的價值有系統且全面為人類所接受,有準則的交易制度使文明真正的奠定,並且能夠有所本的以金與銀成為一種共用的交易籌碼,更重要的是,當人們不擅長從事生產時,金與銀讓無法進行生產的人們得到了另外一種交易方式,並得以能將能力往其他地方發展,讓一個文明真正就此建立。就此來看,穀物只是人的食物,而鐵只是人所使用作各項事物工具,這兩者純粹因為人類大腦的開發運用而被創造,而非真正使文明開始發展的基石,金與銀創立了一種文明,在此文明上,金與銀可以就此成為人們想獲得事物的最基本也是最有價值的交易籌碼,此制度發展至今依然持續,使得即使人們即使不會農業等技術,也可以讓人們以金與銀得以發展並在各種不同領域得以發揮長才,使這二十一世紀的文明得以延續。然而,金與銀卻也是使得人類沒落。
  3. 簡單而言就是就是分配不均,資源有限。上一段也提到金與銀是一個通用且公認有價值的東西,換句話說,它就是一個最為強而有力的交易籌碼,人會想去爭奪它,而當制度確立時,金與銀的掌握不單單只是擁有了最強的交易籌碼,進而帶來了權利、名聲等,使人類過度追求造成文明沒落,各種爭奪,小則滅門,大則亡國。
  4. 或許有人會認為當人面臨穀物及金銀時,勢必會選擇穀物,那我想問,今天我們在社會上聽到農民被剝削、血汗稻穀或巧克力等,如果選擇的是穀物,照理說今天擁有穀物及生產技術的會站在頂端,為何今天是擁有較多金與銀的人來進行剝削?再者,從歷史來看,許多起義是因為填不飽肚子而發生的,這點在我來看只是一個「果」,而非主要的「因」,簡單一句話所以這些餓肚子的人擁有許多金和銀而沒有糧食因而反抗?那為何那些擁有財富的貴族及上位者不反抗就結果而言,這也正是文明會因此沒落原因,用來成為文明基石的東西分配不均,所導致這個文明沒落的結果罷了。當人都仰賴金銀做為一切籌碼時,能夠得到較多者必然在社會能取得較多優勢,反之亦然,而產生的結果也就造成沒落。

槍砲、病菌與鋼鐵


  1. 我認為兩者皆為資源,詩人提出的『金與銀』代表財富,而哲學家提出的『鐵與穀物』代表生存。我贊同哲學家的『鐵與穀物』使人類沒落。
  2. 舉原始人類為例,原始人類依靠生物本能(即存活)應以存活為目標,而非以財富為重點。農業使人類定居社會出現,使得人類能在一地長久生存。而人類能定居,即開始分工、分階級,而出現了階級,就會出現財富差距、社會聲望差距。另外人類定居亦形成多個部落,此時即有資源分配。大部分部落皆在河邊形成,漸漸地,河水已無法負荷如此多的部落用水量。這時,部落即開始互相發生戰爭爭奪水資源用來灌溉、飲用而不是搶奪財富使生活更好。
  3. 再舉中國的春秋戰國為例,各國(不管大國小國),必定是大吃小,小吃更小的情形。國家想要變強,必定要使人民富足,人民才會願意為國家犧牲奉獻。而光靠財富是無法使人民有糧食能吃飽,須以獲得更多水資源、更多農地、更好的種植環境才能使食物增加,並使國家更加富強。當然,攻下別的國家搶奪的東西包含了財富、土地、水、糧食,且攻下後,也常因戰火將許多珍貴資料毀盡。因為糧食與財富並非對等,有時就算擁有極多的財富也未必能夠獲得糧食,相較起來糧食才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所以『鐵與穀物』相較下影響還是較大。也就是說,當人類面臨財富與生存只能擇一時,人面必當選擇『鐵與穀物』使自己能夠生存。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1. 我贊同哲學家的說法
  2. 根據〈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作者在闡述的想法中認為是哲學家的說法比較正確(但也許是他的著書脈絡需要以哲學家的想法作為基礎)擁有大量的穀物必然條件是一定數量的農具、種子和人力,一個人擁有人力幫他耕種作物而不是自己下田耕作,造成了人類之間的不平等,也讓這個人擁有較多財富及相對強烈的慾望(對儲存食物、財富...等),也可能讓其他人心理擁有相同或更大的慾望。在這種所有人都擁有慾望讓別人為自己服務的情形下,一定有人會是地位較低的族群,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可能無法溫飽或維持基本尊嚴,何況是對哲學家來說很重要的思考。
  3. 穀物在我的想法裡是大量的農作,是人們賴以維生的糧食,而人們為了維持生存必然是要讓食物儲存到可以生活,甚至會儲存多於這個量的食物,為了達到理想中的食物數目,人們必然竭盡全力想出讓食物增加的方法,於是有了肥料、農具,帶動更大的產量,而農具皆是由金屬鍛造而成。
  4. 有了足夠的食物人們便可以專注於其他事務,不再讓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嚴肅的思考佔據他們的生活(我認為思考和想像可以獲得一些樂趣,因為我也會在空閒的時候做這些事情),自然對想像及疑問減少了興趣,畢竟除了這些,他們還有更多的慾望及目的要達成,對於哲學家來說人生活在世界上居然不思考,簡直是最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此一來,當然把鐵和穀物視為讓人類沒落的東西。

槍砲、病菌與鋼鐵 問題討論

  1. 我贊同詩人的說法。
  2. 若要辨認飾金和銀或是鐵和穀物造成人類沒落,應該要先釐清兩類物品的意義與價值。
  3. 人類的基本目的是生存,充足的穀物使人溫飽,進而養活更多人口,發展出更大的政治共同體;鐵的意義應該不是作為武器而是耕具,鐵器使人類獲得穀物的勞動成本下降、產量提高,也是利於人口擴張。
  4. 金與銀的意義不是在於美而是稀有性與保值性,這些特性使人類認為它們是有價值的,也成為了交易的媒介,換取生活所需。從以物易物到使用金屬貨幣,利於交易的特性使得勞動專業化,也使人們可以追求更舒適的生活。
  5. 使人類沒落應該可以解讀成盲目的追求導致社會動盪不安甚至是政治共同體的瓦解,如同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第二部分提到,人了解到不能自身完成所有工作時、人們察覺一個人據有兩個人糧食的好處的時候起,人類的不平等就逐漸萌芽與滋長,當產生不平等時,社會便埋下了衝突的種子。
  6. 為什麼金和銀或鐵和穀物會使人類沒落?人類的自利與追求幸福的本質,使人們無止盡的追求,貪求自己不需要的或者是他人的糧食,不僅腐化的物品的意義,也使人類的社會面臨不平等的狀態。
  7. 為什麼我認為使人沒落的是金與銀?亞當斯密認為,價值這個名詞本身有兩個意涵,一為使用價值,一為交換價值。穀物與鐵的使用價值大於金和銀,金與銀的交換價值大於穀物與鐵。即使穀物與鐵存在著一定的交換價值,但絕對遠小於金與銀。穀物與鐵使人類溫飽得以生存,生存只要達到一定條件必能生存;而人類對於舒適的追求卻是無止境的。因此人們會無止盡的累積金與銀,除了可以生存更可以無止盡的追求舒適的生活。由於人類欲望是無止盡的,因此我認為人類無限追求的不是穀物與鐵而是金與銀。故贊同詩人的說法。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槍砲、病毒與鋼鐵 「金與銀」「鐵與穀物」問題討論

  1. 在評價「金與銀」或「鐵與穀物」何者使人類瘋狂時應該建立一個前提,「金與銀」、「鐵與穀物」在價值層面皆可理解為一種資源,而人類對於追求資源是理所當然的,由於慾望是無限的所以皆有可能因為慾望的驅使而使人病態,故在應然層面兩者皆會使人瘋狂,所以討論這個問題應該的討論為何者「較容易」使人瘋狂,並非全有全無的討論而是對於影響程度所做出的評價。
  2. 回歸實務層面,檢視「金與銀」及「鐵與穀物」之間的差別可發現在對於人類的必要性上而言,一者是活著必須的元素,代表「生存」、另一者是讓生命更好的元素,代表「生活」,區分完實務層面的差異後,對於評斷何者較容易使人瘋狂時的判準為「對於人類而言缺乏何者的影響較為劇烈」,也就是在缺乏何者的狀態下我們較無法接受,使用此判斷標準之原因在於人類對於資源追求的目的即是為了使自身生活更加的安穩,資源取得後最終也是回饋生活,所以若要比較何者資源的匱乏較容易使人發瘋應回過頭來比較缺乏兩種資源的生活狀態。
  3. 在缺乏「鐵與穀物」下,人民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器具耕田、工作甚至保護自己,是一個讓人生安全曝露於極大風險的狀況下,甚至連基本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為了確保基本生活需求安定,人民揭竿起義破壞導致此狀態的既有社會規範,不惜賭上性命去挑戰至高無上的國家主權,畢竟都活不下去了不如就豁出去吧,從秦末的陳勝吳廣之亂、漢末的黃巾黨之亂到最近的因為沒錢買奶粉而選擇偷竊,大至群眾革命、小至違反法律,歷史上人類為了「生存」而發瘋的例子屢見不鮮,而在缺乏「金與銀」的狀況下,對於人類的影響或許可以理解為社經地位較低、相對而言較不富有,然而生命中所追尋的價值並不一定局限在單一的財富追求,知識、愛情、自由等都是等價的應然價值,這裡並非要論證「金與銀」不會使人瘋狂,而是要論證因為「金與銀」而瘋狂的可能性較低,且即便因此喪失道德良知的可回覆性也較大。
  4. 當然或許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缺乏「鐵與穀物」的狀況在現今社會較不容易發生,因為社會福利的發展與國家的穩定,甚至可以說是幾乎不會發生,然而這樣的評價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題目的內涵已肯定了這兩種狀況皆會發生,所以才有討論的必要,若以現實狀況將一種情境排除,那這題目的存在就變沒有意義了,再者退一步而言,沒有人能夠保證社會永遠都是安定的狀態,所以也沒有人能夠大聲的說現今社會永遠誤會有缺乏「鐵與穀物」的情況。
  5. 由上述推論我們可以發現比起缺乏「金與銀」,在缺乏「鐵與穀物」的狀態下對於人類的生活影響較為劇烈,所以我支持哲學家的論述,使人瘋狂的是「鐵與穀物」。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關於貼文

  • 請同學們將作業當成一項獨立的貼文,切勿成為回覆在題目下方的留言,謝謝合作。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槍砲、病菌與鋼鐵

  •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冶金術和農業這兩種技術的發明,引起了這一巨大的變革。使人文明起來,而使人類沒落下去的東西,在詩人看來是金和銀,而在哲學家看來是鐵和穀物《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第二部分,第20段)請問:您贊成詩人或哲學家的見解,理由何在?
  • 貼文期限:九月二十日中午十二時前,逾時請勿貼文。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關於課程用書

  1. 課程用書(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已由圖書館設定為「教授指定用書」,請多加運用,儘早備妥教材,努力閱讀,用力思考。
  2. 建議同學們,如果本週五前,無法自圖書館取得課程用書(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請至以下網站(https://zh.scribd.com/doc/78272290/Ball-Et-Al-Eds-Political-Innovation-and-Conceptual-Change),付費下載,美金8.99元。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學期報告

  1. 請修課同學,試從「國家」、「愛國心」、「憲法」、「公民身份」、「權利」、「財產」、「政黨」、「代表」、「公共利益」、「民意」、「意識型態」、「腐化」與「革命」等十三項概念,選出四個關鍵詞,發展出一項論題或主張,並擬出大綱與參考資料
  2. 暫定十一月十五日中午十二時前,在部落格貼上擬發展為學期報告的四項關鍵詞與所發展的論題與大綱,並在十一月十六日,略作口頭說明。
  3. 各位同學所採擇的關鍵字與論題能否成為學期報告主題,由授課教師決定。
  4. 逾時未能完成關鍵字選擇和論題發展的同學,期中考成績以零分計。
  5. 請參考四年前大一選修課「政治概念導論」的教學部落格(http://scuipc2011.blogspot.tw)。
  6. 其他細節將隨時在課堂上補充。

本學期授課進度

週次 Wk日期 Date課程內容 Content備註 Note
1
9/7課程概述與進度說明  
2
9/14「國家」(State)(1)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1997,〈槍砲、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第十四章,「國家的誕生:政治和宗教的演化史」。台北市:時報文化。
生物人類學如何解釋國家的起源?
3
9/21「國家」(State)(2)
◆Quentin Skinner, ‘The State’,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90-131.
對日常生活而言,國家作為甚麼?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4
9/28中秋節補假
5
10/5「愛國心」(Patriotism)
◆Dietz, Mary G., 'Patriotism'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177-193.
愛國心是公民還是為人的基本德行或兩者皆是?愛國已是不合時宜的課題?
6
10/12「憲法」(Constitution)
◆Graham Maddox, 'Constitution'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50-67.
憲法「像」甚麼?從何而來?
7
10/19「公民身份」(Citizenship)
◆Walzer, Michael, 'Citizenship'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211-219.
我國關於公民身份的相關法律規定?從政治概念史和認識現實政治的需求來看,這個概念何以值得強調?
8
10/26「權利」(Rights)
◆Dagger, Richard 1989 ‘Rights’,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292-308.
如何證明權利是由每個人平等地擁有?會不會出現「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地擁有權利」的情形,例如富人比窮人更平等地擁有權利?
9
11/2「財產」(Property)(1)
◆Ryan, Alan 1989 ‘Property’,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309-332.
◆John Locke,《政府論次講》(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第五章。
為什麼擁有財產是一項權利?勞動產出私產之說成立否?擁有越多財產就越有權利?納稅是一項減損權利的行為?共產制可行嗎?若政府是為保障財產權而設立,對無產者和窮人而言,政府如何不成為壓迫性機構?
10
11/9
「財產」(Property)(2)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第一、二部分。
共產行不行?
11
11/16期中考繳交學期報告大綱(含概念、論題與說明)
12
11/23「政黨」(Party)
◆Ball, Terence 1989 ‘Party’,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155-176.
對民主政體之健全而言,政黨是必要的?部分又何以正當地行使全體的權力?
13
11/30「代表」(Representation)
◆Pitkin, Hanna Fenichel 1989 ‘Representation’,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132-154.
「代表」是可能的?如何得知自己的意志和利益「真的」被代表了?
14
12/7「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與「民意」(Public Opinion)
◆Gunn, J. A. W. 1989 ‘Public Interest’,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194-210.
◆Gunn, J. A. W. 1989 ‘Public Opinion’,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247-265.
如何區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會不會出現「你的公共利益不是我的公共利益」的情形?會不會出現不只一個公共利益?「『誰』『以什麼方式』來詮解和實踐『誰的』公共利益和民意」才是議論公共利益概念的適當論題?
15
12/14「意識型態」(Ideology)
◆Goldie, Mark 1989 ‘Ideology’,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266-291.
意識型態與謊言有何差別?流行於當前台灣社會的意識型態有哪些?
16
12/21「腐化」(Corruption)
◆Euben, J. Peter 1989 ‘Corruption’,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220-246.
如何得知政體正在「腐化中」?可以預知、防範和治癒政體的腐化?或政體腐化與生物之老化而死亡一樣乃必然之趨勢?革命是政體腐化的必然後果?革命與政變有何差別?革命非訴諸暴力不足以進行與成功?
17
12/28「革命」(Revolution)
◆Dunn, John 1989 ‘Revolution’, in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333-356.
革命的爆發及其成敗是操之於人事還是歷史機運?
18
1/4期末考繳交學期報告或進行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