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期中報告大綱 04114232 郭維軒


一.  關鍵字

公共利益.民意.意識型態.代表

二.  題目

每個人主張的意識型態都不同,代表真的能實現民意所需的公共利益嗎?

三.  摘要: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的科技被發明;科技型態的轉變,連帶得使我們的生活習慣改變,也增加了各式各樣資訊的透明度;資訊透明度的增加使人民真正的享有了言論自由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不同的管道,例如:網路社群(Facebook.Twitter…)部落格、視訊和直播網站(Youtube)去將自己的聲音想法給表達出來,甚至成為了人民抗議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媒介

    科技的進步,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為得容易,各式各樣不同的意識形態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同時,也漸漸增加了社會的對立。平時我們最常在耳邊聽到的,統、獨兩派更是整天爭論的喋喋不休,佔滿了各大媒體的版面,當我們在閱讀這些社論時,一方面帶給們看事情的另外一個視角,但另一方面,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們的意識,改變了民意。

    政府的存在,是為了公共利益而服務,所以形成公共利益的基礎便是民意。在民主社會中,時常會訂定各種法規來保障不同族群的利益;這樣的法律真的有增進了公共利益嗎?還是犧牲多數人的權益來保障特定的少數族群?這樣的問題在軍公教18%優惠存款利率的議題之中受到了社會廣泛的討論。

    而近年來的大埔事件、太陽花學運、九月政爭、洪仲丘事件、核四公投、104課綱微調,總統府與立法院之間的權力鬥爭,使人民感到政府對於我們的民意的不尊重,多次事件中行政院的一意孤行、立法院的坐視不管,社會漸漸地開始有反對總統制有權無責現象的怪現象,也使得社會上提出了改成內閣制的意見。人民也開始質疑所謂的代表,真的是一種能體現我們民意的制度嗎?



四.  大綱:

1.      前言

2.      意識型態的轉變對社會造成何種影響

3.      政治運作與民意的關係

4.      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