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中提到:「冶金術和農業這兩種技術的發明,引起了這一巨大的變革。使人文明起來,而使人類沒落下去的東西,在詩人看來是金和銀,而在哲學家看來是鐵和穀物」。在談論我贊成哲學家的想法還是詩人的見解之前,我們得先來聽懂哲學家和詩人分別在說什麼。
n
哲學家
哲學家之所以認為鐵和穀物使人類文明起來,是因為他認為這兩者是人類走向社會分工的必要因素。文明的誕生必須依賴穩定的農業,因為農業生產帶來充足且穩定的糧食,使人類不必如過往般需要從事漁獵、採集等游牧性活動。農業的出現也使人類社群逐漸變大,人們開始出現社會分工,如為了耕作出現了製造農具的產業、為了管理社會出現了統治管理機構(部落和國家出現)……等。從上述可知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歷史文明的起源,而農業社會的出現更帶出了社會分工制度。
帶來社會分工的鐵和穀物既然可使人類文明起來,那它必然也是沒落的根源。分工後的社會,社群可能需要武裝力量來保護社會所共同產出的產物或掠奪周邊社會的產物,故出現軍隊。至此,人類社會開始了永無止盡的爭奪。
n
詩人
而詩人之所以會說金和銀才是使人類文明起來和沒落下去是因為他們看重金銀的稀有性。金銀在農業之後的城市貿易時代,被廣泛地視為一種貨幣,人們利用金銀相互交易,在不同社會之間交換自己所沒有的產品,這樣子的合作使人類文明進步了起來。
但在物以稀為貴的前提之下,人類因為已經進入了農業穩定的社會,他們想當然可以開始爭奪更貴重且稀有的物質以增加財富。且從後來的城市貿易時代到近代的金本位時代,金銀都依然是人類財富的象徵。既是財富,貪婪的人類也如同戴上魔戒般為了他永無止盡的爭奪。
在看懂哲學家與詩人的想法之後,我比較認同哲學家的說法。
對於哲學家的看法我近乎直覺的認同,因為我認為哲學家所想更是根本的理由,並不是鐵和穀物本身帶來了文明和沒落,而是其間接影響所至的社會分工帶來了巨大變革。如果盧梭這段話中的哲學家和詩人共同認為人類社會在他們說出這段話的時刻已經是沒落的(如果他們不認為是沒落就不會提出金和銀、鐵和穀物帶來沒落),那麼我會認為哲學家所講述的更為基礎,他所描述的是人類從農業之前到農業之後,但詩人所說卻單單只有說明農業之後。
另一個理由是,我認為若非農業社會的開展,人類在還沒吃飽之前或許根本沒有心力去搶奪金銀。一如沙漠中口渴的人需要的是一杯泉水而非滿滿的石油。鐵和穀物就像是泉水一般,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更為基礎且重要。
最後,我想有一個理由可能是盧梭所想要說的,因為鐵和穀物所帶來的社會分工,使人們相互依賴。原本的享受變成了習慣,最終成為了人們真正的需要,一旦失去這些享受,人們的痛苦遠大於享受時的快樂。於是我們因為依賴他人而共同文明,卻也因為依賴他人而共同沒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