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評價「金與銀」或「鐵與穀物」何者使人類瘋狂時應該建立一個前提,「金與銀」、「鐵與穀物」在價值層面皆可理解為一種資源,而人類對於追求資源是理所當然的,由於慾望是無限的所以皆有可能因為慾望的驅使而使人病態,故在應然層面兩者皆會使人瘋狂,所以討論這個問題應該的討論為何者「較容易」使人瘋狂,並非全有全無的討論而是對於影響程度所做出的評價。
- 回歸實務層面,檢視「金與銀」及「鐵與穀物」之間的差別可發現在對於人類的必要性上而言,一者是活著必須的元素,代表「生存」、另一者是讓生命更好的元素,代表「生活」,區分完實務層面的差異後,對於評斷何者較容易使人瘋狂時的判準為「對於人類而言缺乏何者的影響較為劇烈」,也就是在缺乏何者的狀態下我們較無法接受,使用此判斷標準之原因在於人類對於資源追求的目的即是為了使自身生活更加的安穩,資源取得後最終也是回饋生活,所以若要比較何者資源的匱乏較容易使人發瘋應回過頭來比較缺乏兩種資源的生活狀態。
- 在缺乏「鐵與穀物」下,人民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器具耕田、工作甚至保護自己,是一個讓人生安全曝露於極大風險的狀況下,甚至連基本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為了確保基本生活需求安定,人民揭竿起義破壞導致此狀態的既有社會規範,不惜賭上性命去挑戰至高無上的國家主權,畢竟都活不下去了不如就豁出去吧,從秦末的陳勝吳廣之亂、漢末的黃巾黨之亂到最近的因為沒錢買奶粉而選擇偷竊,大至群眾革命、小至違反法律,歷史上人類為了「生存」而發瘋的例子屢見不鮮,而在缺乏「金與銀」的狀況下,對於人類的影響或許可以理解為社經地位較低、相對而言較不富有,然而生命中所追尋的價值並不一定局限在單一的財富追求,知識、愛情、自由等都是等價的應然價值,這裡並非要論證「金與銀」不會使人瘋狂,而是要論證因為「金與銀」而瘋狂的可能性較低,且即便因此喪失道德良知的可回覆性也較大。
- 當然或許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缺乏「鐵與穀物」的狀況在現今社會較不容易發生,因為社會福利的發展與國家的穩定,甚至可以說是幾乎不會發生,然而這樣的評價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題目的內涵已肯定了這兩種狀況皆會發生,所以才有討論的必要,若以現實狀況將一種情境排除,那這題目的存在就變沒有意義了,再者退一步而言,沒有人能夠保證社會永遠都是安定的狀態,所以也沒有人能夠大聲的說現今社會永遠誤會有缺乏「鐵與穀物」的情況。
- 由上述推論我們可以發現比起缺乏「金與銀」,在缺乏「鐵與穀物」的狀態下對於人類的生活影響較為劇烈,所以我支持哲學家的論述,使人瘋狂的是「鐵與穀物」。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槍砲、病毒與鋼鐵 「金與銀」「鐵與穀物」問題討論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個人比較認同 哲學家 的觀點
回覆刪除從人類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來討論的話,採集與狩獵是原始人最主要的食物來源,但是隨著農業技術的出現,也就是新石器革命(農業革命)的發生,從原本不穩定的肉類食物為主,發展為以穀物與澱粉類居多而且相對來說好種植的糧食,此結果為人類的生活轉成定居而越趨於穩定,人口數量相對增加,可以種植作物的土地變成為了私有財產出現的關鍵,人們之間的差距便開始產生了土地的多寡,突顯出地位之間的不同,也同時發生了有人願意「合作」以付出自身勞力的方式換取可以利用的資源,奴役制度就此誕生了。
總而言之,這一切不平等的開端關鍵在於人類對於自然資源(最主要是土地),佔地為王的能力使得每個人有所不同。詩人所提出的觀點: 金、銀乃使人類沒落的論點亦可同理論證,礦產是來自於土地的結晶,想要把握礦產,土地依然是關鍵,差別只是在於礦產中就有枯竭的一天而已。馬雅文明的阿茲特克帝國沒落也是因為西班牙人對於金、銀的喜愛而導致的。
雖然,現今人類社會的繁榮與文化發展和農業的出現脫離不了關係,但是隨之而來的奴役制度與殖民文化亦是它所造成的。每個人對於人類沒落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是我覺得就最初的關鍵仍然是鐵和穀物。
請單獨成文,除非針對同學貼文的特定看法進行討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