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此題,首先有必要厘清我心目中的國家概念的內涵。(因我所使用的「國家」一詞是在漢語語境下,所以或許與書中西語語境下「state」一詞內涵有所出路,另知識淺薄,心中國家之概念多少有疏漏、不當、混淆之處。無論如何,姑且試而論之。)
- 就我所學到的知識看,國家的構成有主權、領土、人口等要素。同時組織形式上亦有國體、政體的區別。並且,因地制宜,每個國家基於其國情特點,都有自身的特色。
- 對於每個具體的國家而言,國家都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存在。當我們談論一個國家時,往往不會只限於其當下所意指的那個國家。比如談法國,我們所指的多半不會僅限於當下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而是會上述第四共和國、第三共和國、第二帝國等等所組成的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集合。
- 國家需要通過一定方式來維護自身的穩定,例如組建政府對國事進行管理,建立軍隊鞏固國防、通過法律來規範社會行為、發展經濟促進國家興盛等。
- 國家對於其公民,首先應當能保證其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如安全、溫飽、醫療等問題。在此之上,則應滿足發展需求,如教育、就業等。總之,國家應使公民處於一種良好的、快樂的、繁榮的狀態,而是公民實現最高善,得到幸福(且不論其是否可能實現)。
- 對每個國家的國民,其所處的國家都是一個與之生命密切相關的存在。因此,國民對於其國家,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極為複雜的感情。無論是認同感、歸屬感,或者因對其現狀種種的不滿,「怒其不爭」,而產生的厭惡感,都是一種對國家的溫情與敬意。
通過對我心目中國家圖像概念的厘清,我發現,我所能經驗到,能在最大程度上契合於此的器物,是「房屋」。
- 房屋有其空間、居民,並且在一定意義上,其為房屋主人所有,正對應了國家領土、人口、主權等要素。
- 房屋在製作材料上,有種種類型,如泥土、木頭、水泥、大理石等。在風格上,世界各地的房屋亦各有其特色,例如有西式房屋、中式房屋,再如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的房屋之間亦有所差別,正對應了國家之間國體、政體的區別。
- 同時,如黃土高原的人民習慣居住窯洞,西南地區多吊腳樓,江南水鄉又有粉牆黛瓦的風格建築,以此來適應各自的地理、文化環境。這正與每個國家有自己的特點相契合。
- 房屋的風格特點都有其演變的脈絡,例如西式房屋有如哥特式、巴羅克式、洛可哥式這樣演變的脈絡,正對應國傢俱有的歷史意義。
- 房屋為求的穩固,亦會採取一定措施,例如在地震多發地區,房屋會使用更加抗震的材料。再如福建土樓、西南吊腳樓等,也是為了在當地環境中更加穩固,而形成了我們所見的樣式。從這一點上看,則於國家穩定有所契合。
- 房屋在功用上可以為居住者遮蔽風雨、防潮禦寒,為其提供一個較為安定的生活環境,正對應於國家對於公民的種種職能。
- 人日夜居住於房屋中,對其居住的房屋必會產生一種感情,如在羈旅在外時,會希望回屋休,當居住其中時,會意願整理、裝扮他的房屋。這正對應于公民對其國家的溫情。
綜上所述,在我能經驗到的日常器物中,最契合我心目中國家圖像的,是「房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